反洗水的酸碱度对纤维束过滤器的反洗效果有什么影响?-杭州鑫凯
2025-07-21 点击量:
反洗水的酸碱度(pH 值)对纤维束过滤器反洗效果的影响,核心体现在杂质剥离效率和滤料再生状态两个方面 —— 通过改变滤料表面电荷、污染物化学形态及二者的相互作用,直接决定反洗后滤料是否能恢复 “洁净、蓬松” 的过滤能力。具体影响如下:
纤维束滤料(聚酯、聚丙烯)表面通常带微弱负电荷(因材料极性基团或吸附水中负离子),而过滤过程中吸附的污染物(如悬浮物、胶体、有机物)也带有电荷,反洗水的 pH 值会通过改变污染物电荷性质,影响其与滤料的吸附强度:
-
当污染物为带负电的胶体(如黏土、腐殖酸胶体)
-
若反洗水为中性至弱酸性(pH 5-7):
污染物(负电)与滤料(负电)的排斥力增强(同电荷相斥),且胶体表面的水化膜稳定(不易絮凝),反洗水流(或气水混合)易将其从滤料表面 “冲离”,剥离效率可达 80% 以上(反洗后滤料表面无明显黏附物)。
-
若反洗水为强酸性(pH<4):
污染物胶体因质子化(表面负电荷减少甚至变为中性),与滤料的排斥力减弱,反而易通过范德华力重新吸附在滤料上(相当于 “反洗时污染物更难脱离”),剥离效率降至 50% 以下(反洗后滤料仍有暗黄色残留)。
-
若反洗水为弱碱性(pH 8-10):
污染物胶体负电荷进一步增强(与滤料排斥力更大),且水中 OH⁻会破坏胶体与滤料的氢键结合,剥离效率可达 90% 以上(反洗排水中可见大量悬浮杂质,滤料恢复洁白)。
-
当污染物为带正电的杂质(如 Fe³⁺、Al³⁺形成的氢氧化物)
-
若反洗水为弱碱性(pH 8-9):
正电杂质会与 OH⁻反应生成可溶性离子(如 Fe (OH)₃→FeO₂⁻),从 “固态吸附” 变为 “液态溶解”,随反洗水排出,剥离效率达 95%(滤料表面无铁腥味残留)。
-
若反洗水为酸性(pH<6):
正电杂质与滤料(负电)的吸引力增强(异电荷相吸),且难以溶解(如 Fe (OH)₃在酸性条件下稳定存在),反洗水流无法冲掉,逐渐在滤料表面形成 “锈色硬壳”(剥离效率<40%)。
污染物的物理状态(如絮凝态、分散态、黏性)会影响反洗时被水流 / 气流带走的难度,而 pH 值是决定其形态的关键:
-
避免污染物在反洗时 “二次絮凝”
若反洗水 pH 接近污染物的 “等电点”(如黏土胶体等电点 pH 6-7,蛋白质类杂质等电点 pH 4-5),污染物会因失去电荷排斥力而发生絮凝(小颗粒聚成大颗粒)。这些絮凝体黏性强,反而容易黏附在滤料间隙中 —— 反洗时看似 “水流浑浊”,实则大量絮凝体未被排出,而是卡在纤维束之间(反洗后滤料手感发黏)。
例如:处理含蛋白质废水时,若反洗水 pH=4.5(接近蛋白质等电点),反洗后滤料残留杂质会比 pH=7 时增加 30% 以上。
-
避免污染物 “固化” 在滤料表面
部分污染物在特定 pH 下会从 “可剥离态” 变为 “固化态”:
-
如含钙、镁离子的水质,若反洗水为强碱性(pH>11),Ca²⁺、Mg²⁺会与 OH⁻结合生成 Ca (OH)₂、Mg (OH)₂沉淀(呈白色絮状,干燥后变硬),反洗时未被及时冲走的沉淀会黏在滤料上,形成 “水垢”(后续过滤时堵塞滤层孔隙)。
-
如含硅类杂质(如胶体硅),若反洗水为强酸性(pH<3),硅会以 SiO₂形式沉淀(坚硬且附着力强),反洗水流无法冲掉,逐渐在纤维表面形成 “硅垢”(滤料手感粗糙,过滤阻力上升)。
反洗的最终目标是让滤料恢复蓬松、均匀的状态(保证过滤时水流分布均匀),而 pH 值异常会破坏滤料的物理结构:
-
滤料 “黏连” 导致反洗后无法蓬松
-
若反洗水为强酸性或强碱性(超出滤料耐受力):
纤维束会因化学腐蚀出现 “脆化” 或 “溶胀”(如聚酯纤维遇强碱溶胀后,纤维间易黏连),反洗时气水擦洗无法将其分开,导致滤层局部 “板结”(反洗后滤料呈块状,而非分散的束状)。这种状态下,后续过滤时水流会从板结处的缝隙 “短路” 流过,滤后水浊度超标。
-
滤料 “弹性下降” 导致截留能力减弱
-
若反洗水 pH 长期异常(如长期偏酸):
纤维束弹性会逐渐丧失(如聚丙烯纤维变脆),反洗后无法恢复原有的蓬松高度(滤层厚度减少 10%-20%)。滤层孔隙率下降,对细小杂质的截留能力减弱(例如:原可截留 5μm 颗粒,变为只能截留 10μm 以上颗粒),过滤周期缩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