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洗水的酸碱度如何影响纤维束过滤器?-杭州鑫凯
2025-07-21 点击量:
反洗水的酸碱度(pH 值)是影响纤维束过滤器运行的关键参数之一,其核心作用机制是:通过改变纤维束滤料的物理化学性质、反洗时杂质的剥离效率,以及滤料与污染物的相互作用,最终影响反洗效果、滤料寿命和过滤稳定性。具体影响如下:
纤维束滤料的主流材质为聚酯(PET) 或聚丙烯(PP),二者均有明确的耐酸碱范围(聚酯:pH 2-12;聚丙烯:pH 1-14,短期耐受),若反洗水 pH 超出耐受范围,会直接破坏滤料结构:
-
强酸性反洗水(pH<2,如未经中和的酸洗废水)
-
对聚酯纤维:酸性过强(如 pH 1-2)会水解纤维分子中的酯键,导致纤维强度下降(拉伸强度从原有的 3-5cN/dtex 降至 1-2cN/dtex),表现为反洗时纤维束易断裂、出现大量短纤维碎屑(反洗排水中可见丝状杂质)。
-
对聚丙烯纤维:短期(1-2 次反洗)影响较小,但长期接触浓酸(如 pH<1)会导致纤维表面氧化、变脆,滤料弹性下降(反洗后无法恢复蓬松状态,滤层厚度变薄)。
-
强碱性反洗水(pH>12,如高浓度烧碱废水)
-
对聚酯纤维:碱性过强(如 pH 13-14)会加速酯键的皂化反应,纤维会出现 “溶胀 - 脆化” 现象(纤维直径增大 10%-20%,但一扯就断),3-5 次反洗后滤料即失去过滤功能,需整体更换。
-
对聚丙烯纤维:虽耐碱性较强,但长期接触高温强碱(如 40℃以上、pH>13)会导致纤维分子链断裂,表现为滤料局部 “粉化”(反洗后排水中有白色粉末),滤层均匀性被破坏。
反洗的核心目标是 “将滤料表面吸附的杂质(如悬浮物、胶体、有机物)彻底剥离并排出”,而 pH 值会通过改变杂质的化学形态,影响其与纤维束的结合强度:
-
反洗水 pH 与杂质电荷不匹配,导致杂质残留
-
纤维束滤料表面通常带微弱负电荷(聚酯、聚丙烯均为极性材料),若过滤的原水中杂质为带负电的胶体(如黏土颗粒),其与纤维的结合依赖 “范德华力” 或 “氢键”。此时若反洗水为强酸性(pH<4),会使胶体颗粒质子化(表面电荷变为中性或正电),与纤维的吸附力增强,反洗时难以被水流冲掉(表现为反洗后滤料仍有黄褐色残留)。
-
若杂质为带正电的金属氢氧化物(如 Fe (OH)₃、Al (OH)₃),反洗水若为强碱性(pH>10),会使氢氧化物溶解为带负电的离子(如 FeO₂⁻),与纤维的负电荷产生排斥力,反而利于杂质剥离;但过量碱性会导致溶解的金属离子在后续过滤时重新沉淀,形成新污染。
-
pH 值影响胶体稳定性,增加二次污染风险
-
反洗水若 pH 接近杂质的 “等电点”(如黏土胶体等电点 pH 6-7),会使水中悬浮颗粒失去电荷排斥力,发生絮凝沉淀,反而在反洗末期(水流减弱时)重新附着在纤维表面,形成 “反洗越洗越脏” 的恶性循环(反洗后滤料表面有明显泥点)。
除短期影响外,pH 值异常还会通过 “累积效应” 导致过滤器运行故障:
-
滤料板结与过滤短路
-
若反洗水 pH 长期偏酸性(如 pH 4-5)且含高浓度钙、镁离子(如硬水),会在纤维表面形成碳酸钙 / 镁沉淀(酸性条件下 CO₂溶解度高,反洗后滤料残留水分蒸发,Ca²⁺、Mg²⁺与 CO₃²⁻结合生成沉淀),逐渐导致纤维束局部黏连、板结(表现为过滤时局部水流速度过快,滤后水浊度波动大)。
-
若反洗水 pH 长期偏碱性(如 pH 9-10)且含硅类杂质(如原水含胶体硅),会生成硅酸钙沉淀(黏性强),附着在纤维间隙中,堵塞滤层孔隙(过滤压差每月上升 0.02MPa 以上)。
-
微生物滋生加剧
-
反洗水 pH 若长期处于中性偏碱(pH 7-9)且未消毒,会成为细菌、藻类的 “培养基”(尤其夏季),微生物在纤维表面繁殖形成生物膜,与杂质结合成 “生物黏泥”。这种黏泥在反洗时难以被水冲掉(因生物膜具有黏性),会导致过滤周期从 24 小时缩短至 12 小时,且滤后水可能出现异味。
根据滤料材质和处理水质,反洗水 pH 值需控制在 “滤料耐受 + 杂质易剥离” 的区间:
-
常规市政水处理(纤维为聚酯 / 聚丙烯):pH 6-8(中性范围),此时杂质(如悬浮物、有机物)与纤维结合力弱,反洗易剥离,且对滤料无损伤。
-
工业废水处理(含特殊杂质):需针对性调整,例如:
-
过滤含金属氢氧化物杂质(如 Fe (OH)₃):反洗水 pH 可控制在 8-9(弱碱性),通过溶解作用促进杂质剥离。
-
过滤含黏土胶体杂质:反洗水 pH 控制在 5-6(弱酸性),避免胶体在等电点絮凝。
实际运行中,建议在反洗水进水管道安装在线 pH 监测仪(精度 ±0.1pH),并通过加酸(如盐酸)或加碱(如氢氧化钠)装置实时调节,避免 pH 波动超出控制范围(单次波动不超过 ±1pH)。
反洗水 pH 值通过 “直接损伤滤料结构”“影响杂质剥离效率”“引发长期累积污染” 三重路径影响纤维束过滤器运行。核心控制逻辑是:既不超出滤料的耐酸碱极限,又能匹配杂质的化学特性(促进其与纤维分离),才能保证反洗效果稳定、滤料寿命达标(3-5 年)。